1米84帅飞行员成航展“人形打卡点”
在空警-500A预警机前,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机长身着深蓝色飞行服,墨镜遮不住眉宇间的英气。他时而单手扶栏杆与观众合影,时而摘下墨镜展现真诚眼神,当听到人群中此起彼伏的赞美声时,原本紧抿的嘴角终于漾开笑意。这个被网友称为“制服杀”的瞬间,让传统航展的“装备崇拜”悄然转向“人格共鸣”。
“我们空警-500A搭载的数字有源相控阵雷达,能同时追踪100个目标,对隐身战机探测距离超180公里。”在互动间隙,机长用专业术语向围观群众介绍座驾。这种“颜值与实力并存”的特质,恰与2024年珠海航展走红的陆军女飞行员徐枫灿形成跨时空呼应——后者凭借驾驶直-20的飒爽英姿,创下单条视频播放量破2亿的纪录,其微博超话中60%的帖子都在讨论“如何成为飞行员”。
长春航展的这一幕,折射出中国空军文化传播的战略转型。过去以装备参数为核心的“硬核展示”,正在被“人物故事+科技体验”的复合模式取代。在航天馆内,1:1还原的中国空间站组合体展示舱同样排起长队,家长们带着孩子触摸“太空之家”的舱门把手,这种沉浸式体验与飞行员的亲和力形成奇妙共振。
“当年轻人开始用‘可爱’‘帅气’形容军人,用‘打卡航展’表达爱国热情,国防教育就真正走进了人心。”军事文化研究专家李默指出。数据显示,自徐枫灿2024年爆红以来,空军招飞报名人数年均增长210%,女性报考者占比从3%跃升至15%。这种变化在长春航展得到延续:首日观众中,00后占比达43%,他们举着“强军有我”的灯牌,在预警机前摆出爱心手势与飞行员合影。
这场看似偶然的走红,实则是空军“三高人才战略”的成果体现。据内部人士透露,近年来空军选拔飞行员时,除体能、智商等硬指标外,还新增“形象气质”“社交能力”等软性评估维度。以徐枫灿为例,这位99年出生的浙江姑娘不仅是陆军首个初放单飞的女飞行员,还以全国**代表身份在人民大会堂发出“以青春守护山河”的宣言,其成长纪录片在B站播放量超8000万。
“我们正在构建‘硬科技+软传播’的双螺旋结构。”空军政治工作部宣传局负责人表示。在长春航展现场,这种策略随处可见:歼-20飞行员与观众玩起“空中格斗”知识问答,运-20机组人员邀请孩子进入驾驶舱体验,就连地勤人员都佩戴着“请问需要帮助吗”的微笑胸牌。这种全方位的亲和力建设,让军事展馆从“禁区”变为“网红打卡地”。
当沙特展厅在2024年珠海航展靠“无实物表演”成为打卡点时,曾引发“形式大于内容”的争议。但长春航展的实践证明,当科技魅力与人文温度结合,便能产生1+1>2的效应。那位1米84机长走红后,其所在部队的招飞宣传片播放量24小时破5000万,评论区最高赞留言写道:“以前觉得军人遥远如星辰,现在发现他们就像邻家哥哥一样真实可爱。”
这种转变对国防建设意义深远。在航展现场,记者看到多位观众手持“飞行学员体检标准”手册,对照自身条件认真记录;还有高中生在空间站模型前与父母争论“该报空军航空大学还是北航”。这些细节印证了专家观点:“当保家卫国的使命具象化为一个个可亲可敬的个体,青年报国志就不再是抽象口号,而是具体的人生选择。”
傍晚时分,长春航展依然人声鼎沸。那位机长已连续站立8小时,制服后背被汗水浸透,但面对新一轮合影请求仍保持标准微笑。这让人想起徐枫灿在珠海航展时说的:“制服不是cosplay的道具,而是沉甸甸的责任。”当灯光照亮预警机的雷达阵列,也照亮了年轻飞行员们脸上的疲惫与坚毅——这或许就是中国空军想要传递的信号:我们既有征服蓝天的实力,也有走进人心的温度。
展馆外,招飞宣传车前排起长队,00后们握着体检表憧憬未来。这种场景让人想起二十年前年轻人追捧港台明星的模样,只不过如今“偶像”的内涵已悄然升级——他们驾驶战鹰守护山河,用青春热血诠释何为“国之重器”。当航展的轰鸣声渐远,这些制服下的笑容与汗水,终将化作强国强军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