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极端高温 蚊子都被热死了
极端高温不仅威胁动植物生存,更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挑战。据多家医院统计,近期因热射病入院的患者激增。7月15日,华西医院一天内收治3例热射病患者,其中1人死亡;河南郑州一名老人因中暑昏迷,送医时核心体温达42.3℃,多器官出现衰竭迹象。
“热射病不是普通中暑,而是由于体温调节失衡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死亡率最高可达80%。”郑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李伟提醒,儿童、老人及户外工作者是高危人群,需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与此同时,高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逐步显现。新乡市农科院专家指出,持续高温导致农田土壤水分蒸发加快,部分作物出现叶片卷曲、落果现象;城市绿化带中,不耐热的植物如冷季型草坪、杜鹃花等出现枯死。更令人担忧的是,若高温延续至秋季,可能影响昆虫繁殖周期,进而破坏食物链平衡。
好消息是,这轮高温已进入“强**之末”。据河南省气象台预报,7月17日起,受冷空气和降雨影响,全省高温范围和强度将明显缩减。18日后,南方冷空气与降雨共同作用,高温自北向南大幅消退。不过,由于冷空气路径偏东,河南、湖北一带降温有限,部分地区高温仍将持续至本周末。
气象专家建议,公众需继续做好防暑措施:避免在10时至16时高温时段外出,户外作业人员应每隔2小时休息一次;饮食以清淡为主,多食用绿豆汤、冬瓜等清热解暑食物;居家可使用遮阳帘、隔热膜减少室内吸热,夜间开窗通风降温。
河南此轮高温并非孤立事件。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2025年夏季,我国新疆、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中南部以南的大部地区均遭遇极端炎热天气,约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频率和强度呈上升趋势,如何提升城市韧性、完善应急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温是对社会治理能力的考验。”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王芳指出,除加强气象预警、保障电力供应外,还需关注弱势群体需求,例如为独居老人安装“一键呼叫”装置、在社区增设纳凉点等。此外,公众也应增强环保意识,从日常节能减排做起,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当44.2℃的高温将玻璃烤裂、将大鹅热死、将蚊子“团灭”,这场极端天气无疑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在等待冷空气“救场”的同时,我们更需思考: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避免未来重蹈今日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