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校3个孩子1名老师升旗高唱国歌】2025年8月31日,在广西桂林兴安县漠川乡的群山深处,协兴小学那场仅有3名学生和1名老师的升旗仪式,如同一束温暖而坚定的光,穿透了群山的阻隔,感动了全网,让人们看到了乡村教育坚守者的伟大与孩子们心中炽热的爱国情怀。#全校3个孩子1名老师升旗高唱国歌#视频中,他缓缓拉动旗绳,三名孩子昂首挺胸,以稚嫩却铿锵的嗓音高唱国歌。这一幕被镜头记录后,网友评价其歌声“犹如千军万马,充满力量”。三名小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迈着坚定而有力的步伐走向旗台。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兴奋,眼神中闪烁着对国旗的崇敬和对祖国的热爱。尽管他们的个头还小,步伐也略显稚嫩,但那股认真劲儿却丝毫不输给任何人。站在旗台前,他们昂首挺胸,小胸脯高高地挺起,像一个个小战士一般,等待着那神圣时刻的降临。随着蒋双华老师一声洪亮的“升旗仪式,现在开始!奏国歌,敬礼!”激昂的国歌声瞬间响起。蒋老师缓缓拉动旗绳,国旗在晨风中徐徐升起,那鲜艳的红色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夺目。三名孩子齐刷刷地举起右手,向国旗敬礼,他们的眼神紧紧地追随着国旗上升的轨迹,目光中充满了虔诚与敬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稚嫩的童声在校园的上空回荡,那声音虽然不够成熟,却充满了力量。每一个音符都仿佛是一颗炽热的心,在为祖国跳动;每一句歌词都仿佛是一把燃烧的火,点燃了孩子们心中的爱国情怀。他们的声音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沉婉转,将国歌中的每一个情感都诠释得淋漓尽致。
全校3个孩子1名老师升旗高唱国歌
在歌声中,可以看到其中一个小男孩,他涨红了脸,脖子上的青筋都暴了起来,用尽全身的力气唱着国歌,仿佛要把自己的心声都通过这歌声传递给祖国母亲。另一个小女孩,虽然声音有些颤抖,但她依然坚持着,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定和执着,那小小的身躯里仿佛蕴含着无穷的力量。还有一个小男孩,他一边唱着国歌,一边偷偷地抹着眼角的泪水,那泪水里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对蒋老师坚守的感动。
据悉,协兴小学是当地的一处偏远山区里的教学点,因村子距离最近的中心校也有差不多二十公里,很多孩子是留守儿童,还有的是单亲家庭或低保户,无法到外面上学。为了最大程度保障山区孩子们的求学便利,协兴小学在"撤点并校"政策浪潮中坚持保留教学点,根据不同学龄段学生需求灵活设置班级:校舍内保留了附设幼儿班和一、二年级教室,采用复式教学满足低龄儿童就近入学需求;三年级及以上学生则由学校统一安排校车接送至乡中心小学完成学业。
自2019年踏入这所山村小学起,蒋双华老师便开启了"全能教师"模式:作为校长统筹全校事务的同时,担任班主任管理班级日常;语文课上带孩子们诵读经典,数学课用树枝演算加减法,体育课在晒谷场教跳绳,道法课讲述山外世界;课余还要化身生活老师,手把手教低年级学生叠被子、整理书包,甚至要照看牙牙学语的幼儿班孩童。他的妻子同样以校为家,白天是守护校园安全的保安,傍晚又系上围裙为师生准备热腾腾的饭菜。
这对教育伉俪以校为家,蒋老师每周一清晨便骑着那辆老式自行车出发,沿着蜿蜒40公里的盘山公路往返通勤,车筐里总装着给孩子们带的课外书。2021年妻子临产时,正值期末考试关键期,蒋老师强忍担忧坚守讲台,直到送走最后一批考生才匆匆赶往医院。如今,他们仍住在不足20平米的教职工宿舍,夜晚轮流值守学生寝室,用体温焐热山区寒夜。当被问及坚守理由时,两人望着操场上嬉戏的孩童笑道:"只要还有一个小娃娃需要读书,这盏灯就得亮着。"
校生源逐年减少,2025年人数为历年最少,折射出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生源流失的普遍现象。面对乡村教育的困境,我们不能坐视不管,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多方合力,共同寻找破局之道。
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任教。同时,合理规划学校布局,避免资源浪费,确保乡村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例如,可以通过建立教育信息化平台,实现城乡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让乡村孩子也能接触到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到乡村教育帮扶中来,通过捐赠图书、教学设备,开展支教活动等方式,为乡村学校注入新的活力。企业可以设立乡村教育专项基金,支持乡村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公益组织可以组织志愿者深入乡村,为孩子们提供心理辅导、艺术教育等多元化的课程。
学校和家庭也要加强沟通与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学校要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家庭要重视孩子的教育,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协兴小学的升旗仪式,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教育坚守者的精神之光,也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乡村教育面临的困境。在城市化的大潮中,我们不能让乡村教育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让我们携手共进,为乡村教育的未来努力,让每一个乡村孩子都能在知识的阳光下茁壮成长,让乡村教育的希望之花在群山之间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