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九旬骑车去办公室的院士走了 具体什么情况?_热点百科_资讯_56之窗百科网

年过九旬骑车去办公室的院士走了 具体什么情况?

   2025-08-04 01:20:46 人民日报56之窗百科网11
核心提示:2021年,一条“92岁周恒院士骑自行车去办公室做科研”的短视频走红网络。天津大学的校园里,这位年过九旬的院士周恒脚踏自行车,笑着挥手奔赴实验室的背影,让无数人动容。
  【年过九旬骑车去办公室的院士走了】2021年,一条“92岁周恒院士骑自行车去办公室做科研”的短视频走红网络。天津大学的校园里,这位年过九旬的院士周恒脚踏自行车,笑着挥手奔赴实验室的背影,让无数人动容。
如今,自行车停放在墙角,带着睿智温润、实事求是的一身风骨,骑车的人走了。
8月1日,我国著名流体力学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机械学院名誉院长周恒教授,在天津离世,享年96岁。
年过九旬骑车去办公室的院士走了
年过九旬骑车去办公室的院士走了
周恒生前照片。(天津大学供图)
1929年,周恒出生于上海。彼时的中国风雨飘摇,时局困顿,乱世中他却未曾中断求知的脚步。
抗战胜利后,没接触过物理的他,靠着自学考取了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之后,又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留校任教。23岁的周恒第一次站在讲台上,开讲的第一门课就是理论力学。从此,他毕生都在这条道路上求索。
从工程配件到航空航天,从空气动力学到稀薄气体力学,周恒在流体力学稳定性理论、湍流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他的研究方向,始终服务于时代发展的需要,为我国力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论文中发明一堆理论新词没有意义。”周恒一直倡导理工结合,做“有用的科研”。在他看来,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创新,才是过硬的科研成果。
“用上了”,就是他对成果的最高评价。
在周恒的倡导下,他带领的科研团队不唯论文,不为拿奖,而是专注于理论研究要能解决实际问题。
“在哪里能起作用,文章就发在哪里”,这是他与团队的信条。“遇到一个好导师会让你走上正确的科研之路。正确不仅是方向的正确,更是价值观的正确。”天津大学机械学院青年教师陈杰2017年加入周恒团队,在她眼中,周恒对她的影响不仅在学术选择上,还在看待科研的态度上。
年过九旬骑车去办公室的院士走了
年过九旬骑车去办公室的院士走了
周恒生前照片。(天津大学供图)
很多学者是站在自己的优势上创新,但周恒不是。
一旦判断某个研究方向没有价值了,他就会重新学习。当得知我国在发展新型飞行器时遇到空气动力学的难题,即使已85岁高龄,他仍毅然踏入了全新的领域——稀薄气体力学,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他会不停地思考,不停地探索新的问题。面对复杂的新课题,他愿意一点一点去学,一点一点弄清楚,他也很乐意和年轻人探讨科研中的具体问题。”陈杰眼中,周恒是一位愿意不断突破自身局限的师长。
面对科学研究能讲真碰硬的周恒,面对学生时,锋芒却化作了温润的光。
“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是学出来的。”做了一辈子老师的周恒不好为人师,却甘为人梯。95岁高龄仍指导科研,为我国力学事业发展输送了一批优秀人才。
他很忌讳旁人说“某某在周恒院士的影响下取得了成就”。面对赞誉,他总是说:“成就都是人家自己拼出来的,怎么就是受了我的影响呢?”
天津大学宣传部的赵晖跟踪报道了周恒多年,在她眼中,这位大先生总是“偷偷地”做好事。
“他偷偷地捐款,偷偷地推荐人才。他为资助困难学生捐款200万元,但总是要求保密,觉得捐款让别人知道会不好意思。”赵晖说。
“他希望更多的人能踩着他的肩膀,触摸到更辽远的科学星空。”赵晖补充。
三四年前,周恒查出患癌。于是,他在办公室的时间更长了。他说:“我还有本书和几篇文章没完成,最好再给我两年时间。”
“他有时会调侃生死,话题也越发天马行空。”赵晖说,“周先生涉猎广泛,不会人云亦云,对报道中的数据、技术路线,总要做客观测算与评估,然后非常理性地跟你讨论、分享一些相关领域的前沿文章,在润物无声中教会我什么是独立思考之精神。”
赵晖的手机里,储存了很多周恒成为“90后”之后的背影。
签约捐款时他低头签字的背影,和老友出游时并肩慢行的背影,给学生、晚辈泡咖啡时宠溺后辈的背影,骑着自行车去课题组时迎风远去的背影……  
“纵观我这一生,应该说基本上是顺利的。能做的已经完成了。”
周恒一生投身于科学研究,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如今,他完成了“任务”,平静地走了,只留下大先生沉甸甸的背影,供后来者追思。
(来源:新华视点微信公号)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